「人生的選擇」其實是一種需要國家支持的奢侈需求

 <<本文同步於2015年2月10日 發表於關鍵評論>>

打從我到荷蘭德國唸書、找工作後,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想找什麼樣的工作?每次回答這個問題時,雖然心理很清楚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是什麼,但也自知此行無錢途,因此我總是鼻子摸摸含蓄的回答:什麼都好,能賺錢最重要。聽到我這樣回答的荷德人,往往是滿頭問號的離開;而我,也為自己不敢大聲表達真正的想法而感到一絲遺憾。

但就像其它的台灣人,這樣的遺憾,我習慣了。
我也自以為懂得,荷人德人能坦率的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和工作,純粹是文化差異使然。「傾聽自己的聲音而勇於做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是許多荷人德人奉為圭臬的生活態度。

除此之外,荷蘭德國不論是在純理論的學術研究,或是以實作訓練為主的技職教育,皆有紮實的訓練與嚴謹的態度。雖然德國荷蘭的教育制度是仍有許多可議之處,像是11、12歲就必需考會考,以成績來分發就讀的中學,有過早定終身的爭議,也有以成績來「標記」學生的問題。

但和台灣相較,荷蘭德國雙軌並行的教育制度再佐以較尊重各行各業的社會風氣,讓「想做什麼?」成為荷蘭德國人生涯規畫時,一個重要的抉擇標準。也因此,我許多的荷蘭德國朋友,年紀輕輕的卻十分的了解自己,也勇於去朝自己的天份和興趣發展。

當然,個人的志向與興趣不會是荷蘭德國人在個人生涯規畫時的唯一指標,其它像是金錢報酬、社會地位......等等,也會是他們的考量之一。只是在做選擇時,個人志向的比例比台灣人重很多。

然而有一天,我在和一個荷蘭朋友閒聊時,提到她男友最近找工作的狀況。由於歐洲整體大環境的不景氣,即便是經濟環境尚佳的荷蘭,失業率也是逐年攀升,各行各業皆是競爭激烈、僧多粥少;也因此,即便她男友是土生土長的荷蘭人,也是找工作找了好一陣子但仍沒有著落。她接著表示:「我男友其實也沒有很著急啦,畢竟每個月可以領的失業/社會福利津貼也有900多歐元(註一),生活還過得下去,所以他還可以慢慢找,找到適合、喜歡的再開始工作。」

嗯......你剛才是說:

900歐嗎?
900歐嗎?
900歐嗎?
900歐嗎?
900歐嗎?
900歐嗎?
900歐嗎?
900歐嗎?

也就是台幣三萬六千塊錢嗎?
Photo Credit: Bert Kaufmann CC BY 2.0
阿姆斯特丹 Photo Credit: Bert Kaufmann CC BY 2.0
聽到這個驚人數字的我,忍不住見錢眼開的拉著身邊的荷蘭朋友研究、討論起荷蘭的社會福利制度。原來身為荷蘭人,在失業或無業期間下,是可以依個人狀況跟政府領取失業/社會福利津貼;且就算長期失業,基本上還是可以一路領到退休年齡,然後改領退休津貼哦,(是說都不工作還可以退休是怎麼樣?)更不用提其它像是食物銀行、社會住宅、保險補助或是生育補助等等林林總總的社會福利了。

也就是說,如果你上輩子有做好事燒好香,這輩子只要投胎在到荷蘭,就算一輩子不工作,只要不染上惡癮或是無限度的消費,是不用煩惱會餓死或露宿街頭的。當然,這樣的津貼也不可能讓你在高物價的荷蘭過著隨心所欲的放浪生活,這個失業/社會福利津貼基本上就是讓你租得起一個小房間、騎著二手腳踏車上超市的自行煮食,偶爾可以搭大眾交通工具出門去訪友或散心、夏天時用點小錢去隔壁德國、比利時、法國渡個小假(註二)等等,維持著最基本的生活而己。

但若想要再過好一點的生活,像是上餐廳打打牙祭、買車、到豪華小島去渡假等等,則是幾乎不可能之事。換句話說,失業/社會福利津貼只保障荷蘭人認可的「基本生存權」,其餘的物質享受,則需靠自己的努力去換取。而德國的社會福利制度,也是以相似的概念和精神在保障該國人的最低生存需求。

這樣保障基本生存權的情況下,「找工作」這件事已不再只是求溫飽了,而是一個可以滿足高層次需求、追求自我實現的機會(註三)。在此脈絡下,我私心以為,和台灣人比較起來,荷德人能在找工作時,能將個人志向視為重要考量點的原因,和這些國家完善的社會福利政策有莫大的關係。

台灣除了全民健保是真的可以照顧到一般大眾外,其它的社會福利制度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怪不得我們的父母苦口婆心的要我們找工作時要向錢看。畢竟,當領著22k又得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的工作環境成為台灣社會上的常態時,追求自我實現、人生夢想這件事,對台灣人來說,實在是個不切實際的春秋大夢。
然而高社會福利制度也意味著高稅金制度。在荷蘭工作,36.5%的所得稅只是基本款,收入愈高,稅當然就愈重;繳50%所得稅的人,也是大有人在(註四)。
於是我不禁懷疑,既然不工作也是可以活下去,再加上賺的愈多,繳得愈多的高稅制,為什麼這些國家的人民,普偏來說還是找想份工作,再繳稅給政府呢?於是在我詢問這兩國的朋友之後,我歸納出三個原因:

首先是「標記」的問題。雖然領失業/社會福利津貼的生活溫飽無慮,但是卻很容易被貼上「好吃懶做」的標籤、被親友瞧不起或背後議論。

再來是「生存」與「生活」的差別。失業/社會福利津貼主要的目的是在救急不救貧,以確保該國國民在待業的期間,仍能有基本的「生存權」,不至於流落街頭。但若是想好好的過「生活」,那麼這樣的津貼仍是不足的,特別是家中有嗷嗷待哺的小孩時。因此大部份的人都還是會想要找份工作,特別是符合自己興趣的工作,以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

最後一個答案,是由我的荷蘭朋友所提供的,其中的邏輯,也十分的有荷式風格。據他表示,荷蘭人是很實際的以成本概念來思考問題的解決之道。他們認為,無論是在哪個國家、哪個社會,一定會有人就是不想工作或是找不到工作;如果少了國家補助的生活津貼,這群人則容易挺而走險的作奸犯科。

若將因竊盜、強盜案件所造成的精神、金錢損失與支付社會福利制度所需的金額相較,前者的成本其實是高出許多的。因此,荷蘭政府選擇整體社會成本較低且較良性走向的社會福利制度。且在這樣一視同仁的社會福利制度下,每個人都有使用的權利與機會,何樂不為呢?
雖然在繳稅時大家也是很愛抱怨碎唸,且對長期只靠津貼過活的人也有諸多怨言,但若真的從此改採低稅制而讓荷蘭成為一個高犯罪率且無生活保障的國家,精打細算的荷蘭人還是寧可選擇繳交萬萬稅來換取現行的社會福利制度與風氣。

既然「生存」有保障,那麼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就可以好好的選擇了。這也是為什麼荷德人在找工作時,「想做什麼?」變得十分重要且可行。除了文化上的差異外,更因為荷德人擁有一個由國家整體政策和制度所建構出來的社會安全網在背後支持著他們。
Photo Credit: amira_a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amira_a CC BY SA 2.0
頓時我才明白,若一個國家缺乏建全的社會福利制度來保護人民,則會讓「選擇心之所向的人生」這件事變成一種不可多得奢侈需求。當然,「良好的社會福利」不代表人民就一定有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但這樣的制度,確實對人民的「選擇」,給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和機會。

而一個完善社會福制度的制定,得依賴一個能正常運作、為人民著想的政府;擁有一個能正常運作、為人民著想政府的條件,關鍵在於全民對政治的參與與監督。唯有關心政治,集合全民之力監督政府,才有可能催生出適合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進而去除台灣社會對求溫飽這件事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與對金錢揮之不去執著,那麼教育才有可能再次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台灣人也才有機會(但非絕對)擺脫只能朝有錢途這一條人生單行道前進的生存方式。

荷蘭人在投票時常說:不去投票的人,是沒資格抱怨政府;同樣的,不關心政治的人,特別是生長於台灣政治氛圍開放的新生代,是沒資格抱怨自己缺乏理想與選擇的人生。
以現今台灣少之又少的社會福利制度下,眾多的台灣人往往在三四十歲時才猛然發現自己卡在一個莫名其妙的人生惡夢而醒不來:做著一份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養著幾個為了傳宗接代生的小孩、過勞賺到的年終獎金在分給家人、小孩和房貸後,剩下的只夠買買iPhone來騙騙自己,彷若這樣人生其實還可以。

真的還有勇氣做自己的,則得拿著自己和家人的溫飽及未來,作一場輸不起的豪賭。但,即便如此,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台灣人不甘此生就這樣了無生趣的過了,進而選擇前撲後繼的朝各種錢途無亮的理想前進。那麼,是什麼在支持著我們的選擇呢?

我想了很久,答案只有一個。

因為,溫係......勇敢ㄟ台灣朗!
Photo Credit: tenz1225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tenz1225 CC BY SA 2.0
註一:
荷蘭的失業/社福津貼的發放十分複雜,這裡的九百多歐只是一個代表性的數字。實際可以領的金額,是和領取者的年紀、過去的工作經驗、失業期的長短和家庭狀況(單身或已婚,是否有子女)、是否有努力在找工作等等相關。最高可連續三十六個月領過去薪資的七成,最低則相當於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費用標準。以一個23歲以上的單身成年人來說,依照2015年的政府公告,其所需的最低生活費用約為每月1149.4歐元(約台幣四萬六千元),大約是法定該年紀最低薪資的七成。詳請參見荷蘭政府網頁上關於社會福利補助標準最低基本薪資標準的相關公告。

註二:
愛渡假的荷蘭人認為,失業的人也該享有渡假的權利,因此即便是靠失業/社會福利津貼在過活,但其中也包含了渡假的費用。

註三:
請參考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在1943年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註四:
關於荷蘭所得稅的級制,請參考這裡

Photo Credit: Bradley Gordon CC BY 2.0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楊士範

Share this:

, ,

CONVERSATION

3 意見:

  1. 真的很好的文章及blog,文章與觀點、見地俱佳,感謝有您願意將您的所見、所思、所想,傳達給更多的人__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您^^ 很開心想說的話有人願意聽;能透過寫作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真的是很開心的事 :)

      刪除
  2. 您的文章不難理解,我以前也跟您持有類似想法,但後來遇到一位法國友人偶而靠領救濟金生活,偶而季節性去瑞士滑雪區當服務生賺取高額的小費。和他聊天的過程中,能發現他對自己的未來是茫然迷網的,他不知道自己真的該做什麼,但因為反正有救濟金,於是就年復一年了。突然發現,如果你不用因為擔心錢而把自己丟入職場了解現實社會,並從工作中嘗試了解自己,你很有可能一輩子都會無法找到(或發現)自己適合做什麼。總之,制度都是一個表象,你用什麼態度去用、如何去用,才是決定自己人生的關鍵。

    回覆刪除